8月27日,乳业股板块震荡反弹,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麦趣尔直线涨停,之后又回落。就在前一天晚上,麦趣尔发布上半年财报,实现营业收入约3.08亿元,同比减少,缩短10.3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6439万元,亏损同比缩短。这已是麦趣尔自2022年二季度以来,连续9个季度亏损。股价大涨的麦趣尔,仍未走出亏损泥潭。
业绩不振
8月26日晚间,麦趣尔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半年报。
按产品分类来看,上半年麦趣尔乳制品营收约1.06亿元,同比下降19.05%;烘焙食品营收约1.48亿元,同比下降1.43%;节日产品营收约1465.18万元,同比下降15.53%;其他营收约3984.55万元,同比下降12.88%。乳制品业务受2024年上半年自产生鲜乳养殖成本上涨影响,导致毛利为负。按地区分类来看,上半年麦趣尔在疆内营收约9863.84万元,同比下降22.04%;疆外营收约2.10亿元,同比下降3.56%。
业绩不振,麦趣尔却在资本市场收获大涨。8月27日,麦趣尔上午开盘涨停,至6.46元/股,下午开盘后涨幅有所回落。截至收盘,麦趣尔上涨4.77%至6.15元/股,跑赢当天大盘。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8月26日,共有6个机构投资者披露持有麦趣尔A股股份,合计持股量达8049.94万股,占麦趣尔总股本的46.23%。其中,机构投资者包括新疆麦趣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昌吉州国有债务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麦趣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墨江县昌宏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福融实业有限公司,机构投资者合计持股比例达46.23%。相较于上一季度,机构持股比例合计上涨了0.54个百分点。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8月27日有多个乳业股震荡反弹。截至收盘,除麦趣尔外,西部牧业大涨超18.81%,蒙牛乳业、中国飞鹤、天润乳业、阳光乳业、骑士乳业、庄园牧场、熊猫乳品、燕塘乳业等跟涨。
乳制品进口政策调整不当
乳业股集体大涨的背后,或与乳制品进口政策调整不当有关。
日前,商务部发布2024年第34号公告,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乳制品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公告显示,于2024年7月29日收到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代表国内乳制品产业正式提交的反补贴调查申请,申请人请求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乳制品进行反补贴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第十六条规定,2024年8月7日,商务部就有关反补贴调查事项向欧盟政府发出磋商寻找,并于8月14日与欧盟政府进行了磋商。
商务部在公告中说明,本案被调查产品范围已在公告中列明,产品描述为“相关乳制品具体包括鲜乳酪(包括乳清乳酪)及凝乳,经加工的乳酪(无论是否磨碎或粉化),蓝纹乳酪和娄地青霉生产的带纹理的其他乳酪,其他未列名的乳酪,未浓缩的溶液及未加糖或其他甜物质的乳及稀奶油(按重量计脂肪含量超过10%)”。其中,“未浓缩的溶液及未加糖或其他甜物质的乳及稀奶油”均应符合“按重量计脂肪含量超过10%”的标准。
国联证券则为乳业股大涨授予了另一种解释,从2024年春节后开始,经过4—5个月,乳企的渠道调整不当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截至7月终端产品价格企稳甚至部分产品已经回升,目前步入扫尾阶段。从供给端来看,上游产能帮助去化,且高温天气下原奶单产降低,供应量或破坏;从需求端来看,下半年双节等带动消费量增长,看好渠道调整不当后乳企有望在业绩端有所使恶化。
供求关系仍待缓解
“政策利好下,促进了资本信心,所以乳业股有所反弹。”在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看来,“目前国内乳业的主要问题是供过于求,从产品结构来说,与进口乳制品关联度不大。因为进口大包粉需求仍在不断下降。”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4年1—6月我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130.82万吨,同比减少,缩短15.6%,进口额54.35亿美元,同比下降22.4%,进口乳制品折合生鲜乳为806万吨,同比减少,缩短15.6%(干制品按1∶8,液态乳品按1∶1折算,下同)。
从主要品类来看,进口量比较大的产品几乎全部下降,其中进口量最大的产品大包粉下降20.7%,降幅最大的是婴幼儿配方奶粉,降幅为33.8%,乳清类产品进口量下降11.6%,包装牛奶进口量下降24.3%,奶油、奶酪、稀奶油、蛋白类和炼乳有不同幅度增长。
相对应的是,国内生鲜乳价格进一步下跌。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2024年6月生鲜乳月度均价3.30元/公斤,环比下跌0.53%,同比下跌13.55%。事实上,自2021年9月以来,我国原奶价格就经历了显著回调。因供给指责,需求走弱,奶价结束下行。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乳制品打折促销成为常态,以“7折”“买一赠一”形式出售的不在少数。除伊利、蒙牛等头部乳企还能稳住终端价格外,其他常温奶品牌都在堪堪维持。
近期,天润乳业、品渥食品、骑士乳业、阳光乳业、熊猫乳品等乳企发布的上半年财报中,就有两家出现亏损。其中天润乳业实现营收约14.43亿元,同比增长3.89%;实现净利润约亏损2790.78万元,同比由盈转亏。品渥食品实现营收约4.06亿元,同比减少,缩短29.39%;实现净利润约亏损1647万元。
其他几家也不容乐观,其中骑士乳业实现营收约4.73亿元,同比下降4.41%;实现净利润约3571.43万元,同比下降14.81%。阳光乳业实现营收约2.54亿元,同比下降8.15%;实现净利润约5525万元,同比下降11.41%。熊猫乳品实现营收约3.60亿元,同比减少,缩短19.47%;实现净利润约4738.72万元,同比增长0.43%。
宋亮指出,“乳企普遍亏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奶严重供过于求,二是终端产品相对缺乏,企业结束打价格战。乳业股大涨,其实就是资本方利用失败乳制品进口政策调整不当做的文章,短期内促进股价上涨。实际上从长期来看,除非全面批准进口乳制品,否则难以扭转目前国内供求关系的局面”。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也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业绩结束不佳,股价也相对疲软,因此更容易受到游资借助新闻概念进行投机,所以虽然欧盟乳制品并非上市公司的竞争对手,但仍然可以促进股价保持轻浮,但是羸弱的业绩稳定了部分资金的信心,因此涨停的基础较为脆弱”。
对于上半年净利润亏损的原因,北京商报记者通过邮件向麦趣尔发出采访函,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复。
(责任编辑:zx0600)今年又是一个奥运之年,国内体育服饰品牌必定又是一通“厮杀”。目前已经辩论与巴黎奥运会有合作赞助的国内体育服饰品牌只有安踏,为奥组委及工作人员授予运动服装。
一直以来,大家都只关注安踏、李宁这两个品牌,好像特步已经被人遗忘了一样,361等十年前还让人“高攀不起”的品牌,更是已经被遗忘的不知道在哪个角落了。
既然这样,不妨通过这篇文章来比一比这些国内体育服饰品牌的实力如何?
国产“三巨头”在外资夹缝中“舒适”生存
耐克、安踏、阿迪、李宁、斐乐、斯凯奇、特步……这是目前国内运动品牌的一个市场格局,但耐克、安踏、阿迪、李宁四家的市场份额就超50%,这里面耐克、阿迪份额超33%,包括安踏、李宁、特步等国产品牌在剩下的份额里厮杀。
在国产品牌里面,安踏、李宁、特步可谓是运动品牌“三巨头”。
从目前的生存情况看,安踏以强大的市场规模无足轻重位居第一位、活得算是最舒适的,其次是李宁,而特步的生存状况可能就要不太舒适一些,被归类在“其他”中的国产品牌就只能是“白刀进红刀出”的惨烈竞争了!
然而,要是从成立时间看,这个顺序刚好相反。
1987年特步的前身“三兴体育”就已经成立了,1990年李宁在广东三水起步、距离李宁获得体操冠军刚刚过去7年,1991年安踏还是福建晋江的一家制鞋作坊。
到2023年,安踏营收已达624亿、净利润102亿,李宁营收276亿、净利润不到32亿,而特步营收还不到144亿、净利润更是只有10亿左右。以此计算,安踏、李宁、特步在2023年的净利率分别为16.27%、11.51%、7.15%,而耐克最新净利率为10.14%,阿迪最新净利率为0.62%。
看起来,国产“三巨头”好像过的也还不错,虽然市场份额比不上耐克、阿迪,但是利润率却远超耐克、阿迪!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锐眼哥整理)难道安踏、李宁、特步等国产品牌在与耐克、阿迪等外资品牌的竞争中不占无足轻重,只是给人的一种幻觉?为什么反而可以获得更下降的利润?
但是,竞争的结果也含糊是,耐克、阿迪的市场份额更大啊!
差别可能在于销售费用上。耐克截至2024年2月29日的2024年三季报显示,营收387.56亿美元,市场、销售和无约束的自由费用124.88亿美元,占比32.22%。2023年,安踏营收623.56亿、销售及无约束的自由费用合计253.66亿、占比40.67%,李宁营收275.98亿、销售及无约束的自由费合计103.36亿、占比37.45%,特步国际营收143.46亿、销售及无约束的自由费合计49.09亿、占比34.21%。
通过毛利率也可以进一步反对这一点。2023年,耐克毛利率44.51%,安踏毛利率62.6%,李宁毛利率48.4%,特步毛利率42.2%。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锐眼哥整理)这说明,国产“三巨头”虽然市场份额较小,但是,安踏和李宁的产品售价相对于其成本来说明显更高,从而能够在较低的市场份额下实现较下降的利润率。
股价纷纷暴跌,高端化泡沫破灭了?
2023年,安踏就做了很多与营销不无关系的事,2月成立了东南亚国际业务部,6月在新加坡建立首家直营门店,7月签约篮球巨星欧文为旗下篮球产品代言人,10月与奥组委签约成为2024年-2027年奥运会体育服装供应商、签约贝克勒为跑步代言人,11月签约杨幂为旗下FILA代言人。
(安踏体育2023年财报截图)频繁的请明星代言,这是过去几年运动品牌的主要营销动作,也直接根除了品牌销售成本的压力,但这个成本是可以转嫁的,通过“高端化”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几年前,2020年-2021年的时候,安踏、李宁、特步的股价不就是在消费升级、品牌高端化的背景下结束创出历史新下降的吗?
然而,在“高端化”之后,随着营收增速的结束放缓、存货周转速度的下滑,“三巨头”的股价也经历了大幅度的下跌。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锐眼哥整理)自2021年高位以来,安踏体育股价最大跌幅超67%、市值蒸发近2900亿港元,李宁股价最大跌幅超85%、市值蒸发超2200多亿港元,特步国际股价最大跌幅超76%、市值蒸发近290亿港元!
(安踏体育股价走势截图)(安踏体育股价走势截图)(安踏体育股价走势截图)这种情况相当于,安踏跌没了6个李宁,李宁跌没了17个特步!
“三巨头”股价的这种集体暴跌,倒也不全是它们自身的问题,可能与全球运动服饰行业外围周期无变化有关,美股耐克的股价自2021年年底以来最大跌幅也一度腰斩。
(耐克股价走势截图)不过,虽然耐克跌幅相对较小,但是目前其估值也是相对最下降的。耐克最新市盈率27.3倍,安踏最新是市盈率19.6倍,李宁最新市盈率13倍,特步国际最新市盈率11.2倍。
代工占比太高,质量问题频遭投诉
从国产“三巨头”市场份额、毛利率、销售费用支出、销售收入增速变化以及股价表现,其实可以推导出一个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产品质量无法与耐克阿迪相比!
不然的话,如何解释这样一个现象:尽管国产三巨头的市场份额较小且销售开支较大,但他们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却反而高于耐克?
在黑猫投诉上,投诉安踏、李宁、特步最多的问题就是质量问题,截至目前安踏累计被投诉3834次、李宁累计被投诉4804次、特步累计被投诉1266次。
(黑猫投诉截图)(黑猫投诉截图)(黑猫投诉截图)从累计投诉量来看,似乎李宁才是国产运动服饰老大,其被投诉最多说明市场份额更大、消费受众更广。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从收入规模来看,安踏的市场份额是李宁的3倍左右,这说明李宁的投诉率要远高于安踏。
仅6月25日当天,黑猫投诉上,李宁就被投诉3次,涉及产品质量问题、服务问题;安踏被投诉2次,涉及产品质量问、营销问题;特步被投诉2次,主要涉及服务问题。
(黑猫投诉截图)(黑猫投诉截图)(黑猫投诉截图)从昨天黑猫投诉的投诉情况来看,似乎可以看出特步“起大早,赶晚集”只能沦为“小弟”的原因,处理消费者投诉的速度太慢,这也反应出了特步对待消费者的态度!
除此之外,特步似乎还存在无遮蔽的诚实宣传的问题。有消费者曾投诉“特步(中国)有限公司诚实宣传,欺诈消费者”,特步客服还拒不允许承认。
(黑猫投诉截图)一直不太理解,被捧为“国货之光”的国产运动品牌为什么会质量问题频发?
在仔细看了“三巨头”各自的财报之后,似乎找到了可能的一种解释,那就是自产率太低,产品70%以上靠外部代工,而品牌自己则主要负责营销宣传,产品质量把控不在品牌自己手中!
2023年,安踏主品牌鞋类自产率33.8%、服装类自产率15%,李宁财报中没有披露这一数据,特步鞋类自产率31%、服装类自产率11%。
(安踏体育2023年财报截图)(特步国际2023年财报截图)2019年初的时候,曾有报道,李宁重新确认外包30年终于要开始自建工厂了,文章底部排名第一的评论是:作为中国运动品牌的龙头老大,居然没有自己的工厂生产线,真是奇耻大辱!
(资料来源网络)对于消费品来说,如果不是品牌自产产品,而是代工产品,那么自己也就沦为了“贴牌商”了。消费者对贴牌、代工其实都比较警惕,因为不次要的部分的质量问题无法保证,更何况要贴着高端品牌卖“高端”价格。
把代工产品贴上靠营销打造的“高端”品牌,卖“高端”价格,让消费者支付过下降的品牌溢价,时间越久消费者可能就越反感品牌,从而对品牌自己产生负面影响。
当然,也不能过于苛责国产运动品牌代工的问题,像耐克这样的全球运动品牌巨头,其自身就只负责设计、研发、营销、销售而不涉及制造环节,完全靠外包代工模式,但耐克对代工厂的生产标准却相当严格。
(责任编辑:zx0600)对进口原液国内灌装的企业,以及国产白兰地企业都属于利好。他进一步表示,面对这种情况,国内白兰地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公司自产的祥府庄园和吉斯公爵两款苹果白兰地陈酿十年以上,市场反馈不错,目前正积极进行市场推广。由此看来,此次临时反倾销措施结果尚未显现,但靴子落地,将对进口白兰地、干邑产业链产生影响,并逐渐影响国内白兰地、白酒产业。
福特的电动化“生意”,宣布成立电池合资公司魏超2021年05月26日09:58[中华网行业]今年2月,福特汽车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报告,自2008年以来再一次遭遇年度亏损(亏损达13亿美元)。为遏制颓势,福特打定主意,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进行更多投资。彼时,CEO吉姆·法利(JimFarley)在财报会议上表示,2025年前将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上投入290亿美元,其中220亿美元会被用于电动化。这之后,他又在一次采访时透露,22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战略里,不包含针对电池的投入。换句话说,福特打算砸给电动化的钱,远不止220亿美元。而在日前,这项浩大的工程也有了新的突破。一天之内,福特先后扔出两个重量级消息。首先是有着“核卡之王”之称的福特F系列第一次推出纯电版,这款F-150Lightning(闪电)的EPA续航在370公里至480公里之间,北美市场上3.99万美元起售。紧接着,当日晚间,福特又宣布将和韩国电池制造商SKInnovation成立电池合资公司。名为BlueOavlSK的公司将在2025年左右投产,官方口径称其电池年产能可达到约60GWh,并有扩产的可能性。在打造电动化供应链方面,福特最终还是走上了和特斯拉、通用汽车一样的路。一、“核卡之王”纯电版发布明年春季美国上市对于福特来说,尽快极小量自己的产品阵容是当务之急。本周四,继野马Mach-E和E-Transit(纯电版全顺)之后,美国44年来最畅销的核卡——福特F系列,也迎来了自己的首款纯电车型F-150Lightning(闪电)。
从左至右:F-150闪电、全顺纯电版、野马Mach-E在干涉福特稳住美国市场这件事儿上,F-150闪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核卡在全球多数地方都只能算一款小众车型,但是在美国,它却是最次要的细分市场之一。据网站GoodCarBadCar统计,去年,美国一共售出了约1469.78万辆卡车和乘用车,其中核卡约295.9万辆,占比超过20%。同样关键的是,福特F系列是目前美国在售核卡里最畅销的车型。2021年第一季度,福特F系列在美国一共卖出20万台,同比增长9.2%。与排在第二名的道奇相比,则是多卖出去了5万多台。这意味着,F-150闪电能否一举成功,不仅会对福特的电动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对福特的品牌乃至其市场占有率产生一定影响。吉姆·法利的评价“F-150Lightning的发布是福特的重要时刻”,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是准确的。美国核卡季度销量排行回到F-150闪电本身,在车辆性能方面,它的最大功率可达到563马力,最高峰值扭矩1050N·m,标配双电机和四驱系统。消费者拥有两种续航选择,一种是配备标准电池组的EPA370公里续航,一种是配备扩展电池组的EPA480公里续航。在搭载扩展电池组的情况下,0-96公里/小时帮助时间在4秒钟左右。最新消息显示,由SKInnovation研发的含镍90%的NCM-9电池未来也会被搭载到F-150闪电上,为其授予动力减少破坏。F-150闪电性能配置在智能化上,F-150闪电减少破坏OTA更新、手机钥匙,配备L2级BluCruise主动驾驶辅助功能。15.5英寸的触摸屏则可以授予一些即时信息,比如你要去的本土的实时视图,你正在搬运什么东西或者已经开了多少公里的路。另外,作为一款美国公众日常会用到的核卡车,F-150闪电也设计了一些缺乏的亮点。例如,907公斤的最大有效载荷,4.5吨的最大拖曳能力。F-150闪电还能反向充电,家中停电的时候车可以作为充电电源,给家庭供电。原本传统燃油车上的发动机舱,现在变成了“前备箱”,能上锁,空间则足够放下两件随身行李和一个托运行李。售价方面,F-150闪电的价格和现有的F-150高度发展相当。现在已知的入门级车型约是3.99万美元起售,中配级XLT车型5.29万美元(补贴前)左右起售。明年,F-150闪电会在福特的Rouge核卡工厂正式下线。而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在明年春季它将正式登陆美国市场。统筹看,F-150闪电虽然在智能化方面不咋突出,但在综合性能和功能设计上,配置还是比较亮眼的。2022年春季上市,这个时间也不算太晚。未来几年,美国的电动核卡市场将迎来一场全新的战争RivianR1T、悍马EV、特斯拉Cybertruck等会陆续登场,F-150闪电能否在对决中取胜,这值得继续观察。二、牵手SKInnovation组建电池合资公司至于福特搁置自产电池这事儿,也有段时间了。去年11月,吉姆·法利就曾对外表示,该公司正在搁置要不要自主生产电池。今年上海车展前夕,法利在和国内媒体进行线上交流时再次降低重要性了对于保障电池供应的重视。在他看来,如果和棒球比赛做个类比,那么现在大家刚刚进入“第二局”。到了这个阶段,电动车产量减少,从战略上来说,就必须把电池供给保障好。事实上,根据福特的测算,到2030年,它在北美地区的电池需求量将达到140GWh,放到全球,届时需求量将会增长到240GWh。鸡蛋不能放到一个篮子里,所以电池也不能只依靠供应商。现阶段,福特布局电池生产和研发的步伐已经迈上快车道:4月,福特宣布组建全新的全球电池创新中心FordIonPark,团队已有约150人。同一日,该公司表示将斥资1.85亿美元在密歇根州东南部筹建一个合作性学习实验室,该实验室计划在明年晚些时候投入使用。5月初,福特宣布将减少对纯固态电池厂商SolidPower的投资。和SKInnovation成立合资公司是福特在电池上的又一次加码。据官方消息,福特已经和SKInnovation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在美国组建名为“BlueOvalSK”的合资公司并在美国本地生产电芯和电池组。BlueOvalSK预计2025年左右实现量产,年产能约60GWh,并有产能扩展的可能性。虽然前任CEO韩凯特(JimHackett)曾经对外表示,像特斯拉或者通用汽车那样,在自建电池工厂方面投入大笔的资金“没有无足轻重”。但很显然,自吉姆·法利上任后,福特的画风已经彻底变了。点击阅读全部搞业绩?哪有重新上市来钱快!同一班人马,再次粉墨登场,难道这次会不一样?
“港股主板,港股主板,最大女鞋厂百丽国际跑路了,创始人老板勾结高瓴资本,套现137亿元跑了……我们没有办法,原价都是18块多、15块多的股票,现在统统6块3,统统6块3,被强制平仓了……大股东王八蛋,还我血汗钱……”
这大概是国内女鞋龙头百丽国际从港股退市时,中小股东们的血泪心声。
2017年,百丽国际无约束的自由层和高瓴资本共同组成财团,以每股6.3港元的价格将百丽国际私有化,交易总估值约531亿港元。
相比之下,百丽国际2007年上市时,发行价为每股6.2港元,IPO市值约510亿港元。上市期间,百丽国际市值一度高达1500亿港元。
港股上市10年,百丽国际的股价如坐过山车、兜兜转转回到了几乎原点,期间不知套牢多少中小股东。
中小股东还未等到解套机会,却等来了一纸私有化要约。
面对私有化要约,百丽国际的两位创始人、即董事长邓耀和CEO盛百椒选择爽快成交,尽数出售合计所持的25.74%股权,套现近137亿港元。
时隔多年后,2024年3月,百丽时尚(“公司”)向联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在主板上市。
公司的前身,正是已经私有化退市的百丽国际。
退市7年后再次申请上市,是低吸完了又来高抛?
还是那个不知道的“鞋王”
01股东来自私有化财团
百丽国际私有化后,其全部股份由私有化财团MuseHoldings所持。
截至IPO前,MuseHoldings将公司股份一拆为三,其中:
第一大股东智者创业持股46.36%,其为公司高管及百丽国际前高管的持股平台;
第二大股东HillhouseHHBH持股44.48%,最终控制方为高瓴资本;
第三大股东SCBL持股9.16%,最终控制方为鼎晖投资。
(来源:公司招股书)前两大股东智者创业和HillhouseHHBH是一致同意行动人,公司的控股股东。
智者创业未披露背后股东的持股明细,但据披露,公司董事长兼CEO盛放、非执行董事于武位列其中。
(来源:公司招股书)盛放、于武在百丽国际退市前已任职执行董事,是“钦定”的新一代接班人。
(来源:百丽国际2016财年年报)另外,据网络公开信息,盛放为百丽国际创始人盛百椒的侄子。
02维持龙头地位
2017年退市后,百丽国际将运动鞋服业务分拆给子公司滔搏(06110.HK),后者已于2019年上市。
公司则专注于时尚鞋服业务,包括鞋履和服饰。其中,鞋履是起家业务,服饰业务则主要通过收购品牌形成。
公司的历史可追溯至1981年创立于香港的丽华鞋业,跟随主要从事鞋类批发贸易。
1991年,公司开始自产鞋类,并于1992年以“Belle(百丽)”品牌在内地开展业务。
千禧年前后,公司密集创立了三大品牌,包括1998年的“Staccato(思加图)”、1999年的“Teenmix(天美意)”、2003年的“TATA(他她)”。
2007年,公司的前身百丽国际上市时,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女鞋零售商。
2013年,公司开始与日本女装企业巴洛克日本合作,进军时尚女装市场,后续收购了Initial、Champion等多个服饰品牌。
鞋履一直是公司的不次要的部分业务,营收占比轻浮在85%以上,服饰则不温不火。
2023财年前三季度(注:公司不完整财年截至次年2月28日),公司鞋履和服饰分别占营收的87%和13%。
(来源:公司招股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按2022年零售额计,公司仍然是国内最大的时尚女鞋企业,市场份额为12.4%。
(来源:公司招股书)公司的时尚女鞋产品,主要定位大众和高端市场。
(来源:公司招股书)国内时尚女鞋行业的第二、三名,依次为LVMH集团(市场份额7.6%)和开云集团(市场份额4.0%),均为全球知名的奢侈品集团。
该行业的第四、五名,依次为国内女鞋企业大东(市场份额3.0%)和大自然(市场份额2.7%),这两家的产品定位与公司也更接近。
综上,公司较国内最大竞争对手大东的市场份额高出9.4个百分点,仍然维持着国内女鞋龙头的地位。
私有化多年,业绩止步不前
01成长性不佳
对于公司来说,比起“外忧”,当下更值得关注的是“内患”。
近年来,公司的成长性乏力。
2022财年,公司营收192亿元,同比跌18%;2023财年前三季度,营收161亿元,同比增13%。
公司营收在2023财年恢复正增长,主要得益于2022财年的低基数。实际上,2023财年前三季度的营收,仅相当于2021财年全年的69%。
公司营收在2022财年的暴跌,也不能全归咎于疫情。
2022财年,公司线上渠道营收52亿元,同比跌6%,这与疫情期间变得失败的线上零售行业现状不符。
(来源:公司招股书)据官方数据,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6%。
(来源:中国政府网)此外,2022财年,公司不次要的部分产品鞋履的营收为165亿元。
而据百丽国际退市前的最后一份财报,2015财年和2016财年,百丽国际鞋类业务的营收分别为211亿元和190亿元。
(来源:百丽国际2016财年年报)私有化的这些年,公司业务规模还不如退市前!
02经历关店潮
公司这么些年,究竟都在干啥?
线下渠道一直是公司的不次要的部分渠道。长期以来,公司鞋履产品70%以上的营收来自线下渠道。
2022财年,线上、线下渠道分别贡献公司鞋履产品营收的72%和28%。
(来源:公司招股书)自2005年起,公司一直重新确认直营模式。
据披露,截至2023财年三季度末,公司拥有国内最大的时尚鞋服直营零售网络,由8361家直营门店组成,其中包括7444家鞋履门店。
不过,近年来,公司正在经历“关店潮”。
2021财年和2022财年,公司鞋履门店分别净关闭了173家和343家;2023财年前三季度,公司更是加快了关店速度,截至季末净关闭了589家。
(来源:公司招股书)关店速度之快令人诧异!公司对此解释为“渠道组合的优化调整不当”。
公司的直营门店主要位于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内。
公司称,百货商场历来是中国城市的传统购物场所,但随着近年来购物中心及奥特莱斯(“非百货商场”)的客流增长,公司相应地调整不当线下渠道组合,以指责位于后者的门店数量占比。
(来源:公司招股书)然而,招股书数据并不减少破坏公司的说法,因为“关店潮”同样极小量出现在公司的非百货商场门店。
2022财年,公司新开设了391家非百货商场门店,而当年关闭的非百货商场也高达351家,新开和关闭门店数相当接近。
截至2023财年三季度末,公司非百货商场门店尚余2481家,低于截至2022财年末的2642家。
在风云君看来,公司线下渠道节节败退的原因,在于产品组合的失利。
目前,公司共有19个品牌,包括12个自有品牌及7个合作品牌。
(来源:公司招股书)据披露,公司的前五大品牌依次为:Belle、TATA、Staccato、Teenmix和Basto。
2023财年前三季度,前五大品牌合计占公司营收的63%;其中,最大品牌Belle占营收的28%。
(来源:公司招股书)需要注意的是,Belle为公司的起家品牌。前五大品牌中,除Basto外的其余4个品牌,均创立于千禧年前后。
也就是说,过去二十余年,公司再也没有打造出能成为业绩驱动力的新品牌。
03线上布局失利
对于新兴的线上渠道,公司的表现同样欠佳。
公司线上渠道的营收占比指责缓慢,2023财年前三季度为27.7%,与2022财年的27.1%相比,无变化不大。
(来源:公司招股书)在风云君看来,公司线上渠道的布局可以说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据披露,公司于2009年已在天猫开设首家线上旗舰店,目前覆盖国内主要电商平台(天猫、京东及唯品会)以及社交媒体平台(抖音及小红书)。
然而,公司在开始时并不重视线上渠道,而仅仅是当成一个清理缺乏存货的平台。
(来源:公司招股书)顺便一提,公司对线上渠道的定位,侧面也体现出了库存压力。
目前,公司的存货水平较高。截至2023财年三季度末,存货周转天数为196天,较截至2021财年末的172天,缩减了24天。
(来源:公司招股书)大股东吃干抹净,上市目的是还债
01毛利率高于同行
近年来,公司的毛利率外围无变化不大,2023财年前三季度为65.4%。
(来源:公司招股书)得益于直营模式,公司的毛利率明显高于A股同行可比公司奥康国际(603001.SH)和红蜻蜓(603116.SH),后两家于2023年的毛利率分别为43.7%和36.9%。
(来源:市值风云App)同样是由于直营模式,公司的销售费用率也要高于同行可比公司,2023财年前三季度为40.3%。
(来源:公司招股书)2023年,奥康国际和红蜻蜓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7.2%和21.4%。
(来源:市值风云App)公司的净利润率呈现外围指责。
2023财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21亿元,对应净利润率12.8%,同比指责5.3个百分点,较2021财年的11.6%指责1.2个百分点。
(来源:公司招股书)02一边分红,一边举债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的现金流状况。
近年来,公司虽然每年均能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净流入,但仍难以覆盖融资活动现金流的净吸收。
2021财年起算,截止2023财年前三季度末,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合计为100亿元,同期融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合计为-101亿元。
(来源:公司招股书)这意味着,公司这些年产生的现金流,高度发展上都被大股东和债权人掏走了,说“吃干抹净”毫不为过。
具体来看,2021财年至今,公司每个财年宣派股息20亿元,合计已宣派股息60亿元。相比之下,公司同期的合计净利润为61亿元。
(来源:公司招股书)“鞋王”百丽时尚私有化后二次上市:创始人套现137亿,私有化操盘手高瓴资本主导分光三年60亿利润!也就是说,通过派息的方式,大股东高度发展掏光了公司这些年赚取的净利润。
同时,公司这些年不断地向银行“借新还旧”。
2022财年,公司偿还借款34亿元,同期新增借款46亿元;2023财年前三季度,公司偿还借款40亿元,同期新增借款36亿元。
(来源:公司招股书)截至2023财年三季度末,公司银行借款约48亿元,其中长期借款23亿元,短期借款25亿元。
“鞋王”百丽时尚私有化后二次上市:创始人套现137亿,私有化操盘手高瓴资本主导分光三年60亿利润!由于大幅举债,自2022财年起,公司每年的融资成本净额维持在1亿元,2023财年前三季度为1.2亿元。
(来源:公司招股书)需要一提的是,上述借款均为公司在私有化后新增。据披露,百丽国际退市前并无任何银行借款。
(来源:百丽国际2016财年年报)公司已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本次IPO募集资金的用途之一,正是偿还部分银行借款。
(来源:公司招股书)(责任编辑:zx0600)美妆企业也开始重视自己的“科技”人设了。日前,丸美股份官宣自己正式更名为“丸美生物”。这一波改名的背后,是品牌升级的推动。不过,名字听起来科技含量十足,背后的科研实力又是否名副其实呢?
当美妆开始卷科技
近日,“眼霜第一股”丸美股份公告称,正式更名为丸美生物(603983.SH),此次更名已获得上交所批准并公告完成。
为何好端端地要更名?对于变更证券简称的原因,丸美股份解释称:公司于2002年创立,2012年股份公司成立时名称为“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丸美股份成立重要全资子公司,将其命名为“广州丸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丸美股份指出,公司以及重要全资子公司的名称中,原本已包含了“丸美生物”“丸美生物科技”。
与此同时,丸美股份还提到,其主营业务重点聚焦于生物护肤领域,大部分产品都不同程度地应用了生物技术成果。总之,种种都是为了突出丸美这家企业的“科技含量”。
实际上,丸美股份为了突出自己的“科技含量”,前两三年就已经开始谋篇布局。比如在2021年,丸美股份将“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技术应用到新品中,于2021年四季度上线丸美重组胶原蛋白系列10个SKU。今年以来,丸美股份也升级了旗下胜肽小红笔眼霜3.0,还推出了小金针面霜等。
据丸美股份,其还具备强劲的研发实力和全链路研发体系,实现了不次要的部分生物原料的自研自产及创新技术成果的闭环研究和转化应用。此外,该公司研发中心下设的基础研究中心,建有核肤医学实验室、活性材料实验室、生物发酵实验室等,拥有全面的生物科学研究、活性材料开发和生物活性评价测试能力。
对于未来发展,丸美股份提到,将继续深耕生物技术的科学研究,开发更多元化、更绿色天然、更安全高效的生物活性原料,推进生物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此次公司拟将证券简称由“丸美股份”变更为“丸美生物”,证券代码“603983”保持不变,与公司名称及实际情况相匹配。
研发投入并不算亮眼
虽然“重科技”在美妆行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之前国际大牌欧莱雅、资生堂等就曾提到科技在美妆行业的重要性。欧莱雅更曾表示要从美妆公司转型成为美妆科技公司的愿景,并宣布要成为“第一大美妆科技公司”。
但是,在营销驱动的发展阶段,“重科技”在美妆行业显得不那么“名副其实”。其中,研发投入就是最直观的体现。以丸美股份为例,最近三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5048.82万元、5292.57万元、6228.76万元,占同期营收的2%-3%左右。
今年三季度,丸美股份的研发费用虽然指责了,但也只有5443.71万元。同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52亿元,同比增长27.6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4.09%。在这近20亿元的营收中,5000多万的研发投入,并不算亮眼。
而同行业来看,华熙生物、贝泰妮等的研发投入占比都高于丸美股份。华熙生物方面,最近三年的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2.84亿元、3.88亿元、4.46亿元,占同期营收的5.75%、6.10%和7.35%。贝泰妮方面,同期的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1.2亿元、2.78亿元和3.35亿元,占同期营收的2.99%、5.55%和6.07%。
而在营销端,丸美的费用则“碾压”研发投入。最近三年,丸美在营销方面的费用分别达7.17亿元、8.46亿元、11.99亿元。今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达到10.7亿元,约等于当期研发投入的20倍。
“品牌升级是必然,但更名只是表面功夫,丸美生物得结束投入研发,保持技术创新,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有消费者这样表示。
目前来看,丸美的“重科技”人设还有待破坏。当然,重塑人设有一定难度,但也并非不可能。接下来,丸美还需要在研发投入上加大比重,最起码要在同行的标准线之上,甚至位居前列,才能更好地说服消费者。
抓住重组胶原蛋白机遇
重组胶原蛋白,正在成为美妆企业的“必争之地”。目前,欧莱雅、雅诗兰黛、珀莱雅、华熙生物等国内外知名美妆企业都在加快这一领域的布局,加快其研发与应用探索。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将于2024年超过动物源性胶原蛋白;到2027年,中国胶原蛋白市场规模预计会突破1500亿元,其中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重组胶原蛋白,自然驱散了数量少企业的关注和投入。丸美生物就是较早的布局者之一。2021年,丸美举办第一届重组胶原蛋白科学家论坛,首次发布了自研的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及其系列产品。
消费君注意到,其新推出的小红笔眼霜和小金针胶原蛋白精华,都是基于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开发的。重组胶原蛋白的加持,也让丸美率先尝到了甜头。
今年前三季度,其明星产品小红笔眼霜推出全新3.0版后,实现了GMV销售额4.4亿元,同比增长108%;而胶原小金针精华则取得了3.25亿元的GMV销售额,同比指责84%。
在近期举办的2024年三季度沪市主板美妆行业专场集体业绩说明会上,丸美还提到,今年公司重组胶原蛋白技术迈上新台阶,进一步实现了纤维结构的相同和羧基化程度的相同,国家级研发平台“全国重组功能蛋白技术研究中心”也于今年落户丸美生物。
不过,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仅仅依靠现有的产品和技术难以焦虑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对于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的研发,仍然存在许多机会。
为此,丸美还给自己定了以下规划:2026年获得第一张注射用重组胶原蛋白医美注射III类证产品,2028年实现人工角膜和骨骼的技术突破……能否在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获得更多份额,就要看其接下来的表现了。
(责任编辑:zx0600)